分卷阅读78(1/1)

临行那天,保罗认真的看向普莱瑞思。

他说,这是一部注定记载史册的电影,他很感谢普莱瑞思将这部电影带到他面前。

普莱瑞思没有回英国,而是来到了好莱坞。

在一个月的初步剪辑后,普莱瑞思将成片发至了各大发行商。

詹姆斯卡梅隆此时正在20世纪福克斯处理《阿凡达》后期的审批问题。

听闻那个号称要用“一个机位”去伊拉克拍战争片的女孩将自己的新作品发到了阅片室审核。

霎有兴致的停了下来。

看了看表,自己与经理约定的时间还有一小时,詹姆斯卡梅隆决定看一会儿这部电影再走。

走进阅片室,20世纪福克斯的高层正准备放映。

瞧见詹姆斯竟走了进来,纷纷停止了手下的动作。

“你们看你们的,不用管我,我看一会儿就走。”詹姆斯挥了挥手。

听闻此言,负责放映的女助理这才点下了放映键。

随着第一个镜头的播出,便有高层不满的皱皱眉。

“不是拍伊拉克吗?怎么第一个镜头是保罗在系鞋带,而且画质也太烂了,她以为她是在给电视台拍纪录片吗?”

随即是第二个。

“我敢打赌她用的机器不会超过5000美金。”

第三个。

“廉价、无趣、她在《硫磺岛来信》中的灵气哪里去了?”

.........

十五分钟的放映,十五分钟的批驳,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而且的确,这些批驳都批驳的恰到点上。

纪实式的摄像机拍出的画面的确让人诟病颇多,而且镜头语言缓慢拖沓、完全让人丧失了看下去的欲望。

完全没有在《萨冈》中的灵气。

詹姆斯卡梅隆有些失望。

失望于一个年轻有潜力的后辈这么快的湮没于潮海。

看了看表,还早,詹姆斯卡梅隆虽然不想继续看,但还是决定在放映室内消磨一点时间。

他漫不经心的看着屏幕。

可随着时间渐逝。

屋内批驳声慢慢消失。

类似纪录片却又像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让在座者眼前一亮。

战俘、难民、屠杀.......

镜头甚至还捕捉到了血蹦离身体的一瞬。

真实、可怖.......

众人不由自觉的抿上了嘴唇。

转而是经久不断的沉默、以及、压抑。

这个粗糙且不走心的画面似是蒙上了一层特殊的魔力,让人沉溺。

这是一种奇特的魅力。

也是一种奇特的,让人流泪的苦药。

这种观后的奇妙感觉,简直是........不可言说。

“你觉得如何?”刚才批驳最久的高层问。

沉默许久,詹姆斯甩下八个字。

“时代之光,史册之作。”

第73章

詹姆斯卡梅隆离开了放映厅。

余下的20世纪福克斯高层面面相觑。

“时代之光,史册之作。”

太夸张了。

不过无可置否的,这是一部优秀至极的电影,独具实验性的纪实为本故事为纲、现场创作剧本的双兼模式注定了这部电影会在电影史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会在票房上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样一部毫无噱头、为了营造真实感选用战地记者常用摄像机、前期进展拖沓的电影,并不符合他们一贯的选片标准。

这样的一部电影,并不适合好莱坞。

又或者说,这样一类电影并不适合美国这片崇尚视觉轰炸的土地。

“怎么说?”20世纪福克斯营销部负责人打破了沉默。

“120条院线,不行就算了。”高层回答。

次日,普莱瑞思便到了20世纪福克斯的回复。

120家院线,不及《硫磺岛来信》的一个零头。

但是相较环球与迪士尼开出的95、60已经是较高的院线比例了。

思忖许久,还是拒绝。

与此同时,斯皮尔伯格也打来了电话。

直截了当的询问。

“瑞思,你的新电影卖了吗?”

“还未。”

“那就好。”斯皮尔伯格看了看手中的邀请函“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或许你愿意带着你这部参加?”

威尼斯电影节?

的确。

如果单从电影节本身的嗜好而言,她的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先锋性还是艺术性,都符合的很。

但是她仍存疑虑。

因为根据前世的记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将会是李安,而获奖的各部电影都呈现了“李安”式趣味独立神、好莱坞倾向、左岸化。

普莱瑞思并不认为自己此部“反好莱坞”的电影符合李安的口味。

更何况,威尼斯电影节虽至今仍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但是无可置否的,他在国际上的名声已经远远被同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戛纳甩出了一大截。

而09年,将会是威尼斯电影节“大换血”的一年大力推举新人,用各国家地区、各种电影形式的增加来获取新的“卖点”,在这种形式下,她的这部新作品未必会讨巧。

略有迟疑。

许久,斟酌的说。

“听说此次威尼斯电影节会做些改变?无论是《黎巴嫩》还是《战时生活》。”

“你是在担心李安的口味?如果是的话,你大可以放心。”斯皮尔伯格直截了当的说。

“为什么?”普莱瑞思有些疑惑。

斯皮尔伯格勾起唇角。

“因为就是李安邀请的你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李安.......邀请她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普莱瑞思想了想,自己除了前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过一段时间的摄像助理外,好像并没有与这位著名的亚洲导演有任何接触。

她对李安的认识,还停留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她误入6号机位摄像区域时的厉声斥责。

“谁招来的新人?没听见走位还是怎么的?”

这是普莱瑞思来到好莱坞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是最后一份,此后,再无与专业有关的职位愿意雇佣她。

愿因无他,因为她的无意失误,导致了整个剧组拍摄周期的延误。

这对于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而言,是莫大的拍摄失误。

“李安导演.......邀请的我?”普莱瑞思有些不敢相信。

“他看了你的《萨冈》,很喜欢你的风格。”斯皮尔伯格解释说。

“可是.......我这次的电影,与之前的《萨冈》完全不同。”

“就算不同,那也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