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回:坎城告急,荆焰出征(1/1)

“自作孽不可活。嘿嘿,这就是报应罢!天宝,你陪着环儿、焕惜盈,去找吕兄!”

说到这里,荆焰坐在几案前,“萱儿,给我拿来文房四宝。我给吕兄写封信,你们交给他。”

“你干嘛去呀?”天宝问荆焰。

“咳咳。我还有事呢。”荆焰回答天宝。

“那好吧。”天宝摇头苦笑。

“义父,王上让您入宫。不能……”

“没关系。”荆焰打断吕环。

“为了安全起见,让牢兄同去吧。”天宝沉思片刻。

“嘿嘿。还是周兄理解我。”牢柄盔从外面走进来。

荆焰没有吭声,此时、纪萱给他送来文房四宝,墨汁早已备好,荆焰拿起毛笔,开始写信。

“咱俩谁跟谁?有了好处,我能忘记你吗老兄!”周天宝扶住牢柄盔的左肩。

“咳咳。我记住你啦。”牢柄盔摇头苦笑。

“焕姑娘在哪里?”孟虞问荆芸。

“在隔壁呢。”凌坤回答。

“谁陪着她呢?”逯清璇反问。

“盈嫂等人。”荆芸笑着说。

“自从那天晚上,焕姑娘就没笑过。我们都能理解她的心情。”沈静萱接着说。

“这,也没什么办法。”周天宝沉思片刻。

片刻之后,荆焰放下狼毫,吕环端来蜡烛。

荆焰把羊皮纸,慢慢地凑近烛火,字迹随着热度的蒸发,变得不在湿润。

随即,荆焰把书信卷成纸桶,放进信箱里。

所谓的信箱,就是用竹子做成的,两边弄个绳子,开口处、整个盖子,就是古代的简易信箱。

我经常说的竹筒,就是它的代称。

有大有小,粗细不一,五花八门的,令人眼花缭乱。

“环儿,吕兄在咸阳的踪迹,不能让某些人知道。”荆焰把竹筒交给吕环。

“嗯嗯。义父,女儿知道怎么做。”吕环挎上竹筒。

“嗯。你们去吧。”说完,荆焰面向周彦晨和沈静萱,“其余人,留在府中。晨儿,二师姐,你们随我入宫。”

“我们?”周彦晨看看其他人。

“就你们。四师姐、小涵等人都不在家。”荆焰边走边说。

“师弟,王上叫的是你?我们跟在后面,合适吗?”沈静萱问荆焰。

“没什么不合适的。环儿要是有公职,我早就带她上朝啦。”荆焰看向吕环,小丫头心中大喜。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没几个女性同胞,立在三尺朝堂之上。

荆焰这番话,并不是夸耀吕环。

身为荆焰的衣钵传承人,就得加以培养,将来能统一武林。

“王上,我带人过去的时候,宝业一个人坐在书房里,那些丫鬟、家丁,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啦?对了,就连他那两个女儿,也不在府中!”

张仪看着赢驷说,“依我看,宝业早就知道有今天,把家人送出去啦。我让护城军严加询问,都说:数天前,夫人等人就离开了。所以说,微臣就让丫鬟家丁离开啦。”

“那些丫鬟家丁,都是无辜的,就怕有些人钻空子。”赢疾握紧拳头。

“钻空子?”赢驷看向荆焰,“你有什么话可说?”

“王上,我没什么可说的。眼下最关心的就是宝核,他与屈原合作,正威胁着坎城。我想,亲自带军,前去会会宝核等人。”荆焰看着秦惠王拱手。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妹夫,你是太子的师父,就带着你这个徒弟,去战场上磨练几天罢?”赢驷笑着说。

“王上,刀枪剑戟不长眼。太子乃是……”

“你这话,我都明白。就因为这个,我才让荡儿跟着你,去战场上磨练几天,让他看看国家的来之不易。对他以后的治国安邦,有利无害。”

“微臣谨遵王命。”荆焰打个机灵。

“哈哈。这小子能跟在你身边,那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赢驷笑着说。

“不敢。”荆焰才不敢托大呢。

“其他人,有什么看法吗?”赢驷看向张仪等人。

“王上圣明。”众人异口同声。

“哈哈。就这么说定啦。”赢驷一拍桌子。

“对付宝核,还得需要宝业的配合。”司马错拱手施礼。

“怎么配合?”赢驷问司马错。

“最起码,让宝业知道,害他入狱的,并不是王上等人?”司马错赶忙回答。

“嗯嗯。我赞同上将军(司马错)。”周彦晨大喜。

“多谢。”司马错给彦晨点点头。

“那,就有劳各位啦。”赢驷沉思片刻。

“王上,坎城告急,我打算明天出发。对了,焕姑娘的父母跳崖身亡,兄弟杳无音讯。黑冰台与宝芸交战多次,这才把他们的尸体,就地安葬。”

“也只能这样啦。妹夫,寡人拨给你五万精兵,明天五更,我亲临教场,为秦国的好男儿践行。”

“多谢王上。”荆焰拜服于地。

“荆焰,有什么要求,尽管给我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寡人首先满足你。”赢驷看着荆焰说。

“王上,我只有两个要求。后勤部,保证前方将士的粮草,以及尔等的军饷。”荆焰看着赢驷说。

“难道,你个人,就没别的请求吗?”赢驷不解其意,看着荆焰询问。

“为了国家,荆焰愿意粉身碎骨。没有王上和历代君王的努力,也不会有秦国百姓的今天,我只想在有生之年,跟随您马踏中原,结束这无边无际的战乱,还老百姓一个安逸的生活。”荆焰这番话,让在座的各位,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个心愿,也是嬴渠梁生前最大的愿望。

“马踏中原,一统华夏,是我老秦人的使命。只可惜,寡人难以实现啦。”说到这里,赢驷咳嗽起来。

自从去年冬天,秦惠王就染了怪病,与孝公不同的是,他全身发冷。

说白了,就是打摆子。

在李时珍没有诞生的时代,中医和草药,基本上不存在的。

就算有中草药,他们也不叫这个名字。

当然了,扁鹊、华佗等人,都是神医中的佼佼者,他们给别人看病时,基本上不抓药的。

在那个时代,也有海外偏方。

巫医在当时,非常盛行,他们负责的对象,却不是老百姓。

这种怪力乱神的医术,听着都令人胆寒,更别说让其医治啦。

再说了,他们的出诊费,也是不菲的。

在战国时期,贝壳、老刀币变成了金币,我对古时候的钱财,不怎么了解,没有吃过猪肉,也总该见过猪跑。

本书采用的,乃是金币。

一个金币,相当民国时期的大洋,现在的黄金市场价值。

等于多少人民币,我不是财经达人,算不出来。

那么,就依照大洋的规格罢。

一个金币,能养活很多人,那个时候的物价,也不会超过当代。

所以说,金币下面的度量,就是“文”。

一文钱能买多少东西,我就不知道了。

五十两银子,看着没多少,其实不然,多着呢。